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國現代史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 
開課學期
112-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歷史學系  
授課教師
韓承樺 
課號
Hist2175 
課程識別碼
103 1083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5,6,7(12:20~15:10) 
上課地點
博雅302 
備註
A(中國史)群組。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3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將以「現代中國的建構與形成」為核心課題,以分項主題方式,輔以時間軸線,帶領學生認識中國現代轉型的複雜歷程,並得進一步掌握學術界對專項議題的研究概況。課程架構以三個議題為主幹:第一,革命、主義與現代中國;第二,在民族與國際尋求認同;第三,國家、社會與個人;以不同子題進行講授。希望通過這門課程,能帶給學生對於「現代中國」具備歷史縱深的理解,以使部分感興趣同學有從中尋找延伸研究課題的可能。更重要的是,中國現代轉型除了是歷史,更是當代仍正在進行的工程,本此,授課教師更希望同學能藉由對歷史的瞭解建立自己觀察和評論當代中國的角度、方法和內涵。 

課程目標
通過授課教師講解與課堂討論,期望建立學生對於中國現代史的基本理解。這包括三個部分:第一,對現代轉型歷程具備線性與非線性的認識(歷史時間軸);第二,對於現代轉型歷程中特定歷史現象的認識;第三,能初步掌握學術界對於各項研究的基礎狀況。 
課程要求
1. 課前先行閱讀課程指定讀本(2篇二手研究為主),以做好上課準備。
2. 課中專心聽講並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或相關活動。
3. 完成期中期末考試與學期作業。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已安排於每週閱讀進度上,並視同學閱讀狀況做彈性調整。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R. Keith Schoppa, Revolution and its Past: Identities and Change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Upper Saddle River, N. J.: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6).
Jonathan Spence,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New York: Norton, 2013).(中譯本請見:《追尋現代中國》)
William T. Rowe, 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中譯本請見:《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
柯文(Paul Cohen),《在中國發現歷史》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上、下)》(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88)。
黃宗智,《中國研究的規範認識危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多人撰著,《中華民國專題史》卷1-18(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黃克武、王建朗編,《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民國卷》上下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Michael Szonyi ed., A Companion to Chinese History (West Sussex, U.K.: John Wilry & Sons, 2017), ch 13、14、15、16。
川島真、中村元栽編,《中華民国史研究の動向 中国と日本の中国近代史理解》(京都:晃洋書店,2019)。
余凱思(Klaus Muhlhahn),《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台北:春山出版,2022)。
黃宗智,《中國研究的規範認識危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中考試 
35% 
考試範圍依照實際講授課程進度。 
2. 
期末考試 
35% 
考試範圍依照實際講授課程進度。 
3. 
學期作業 
20% 
請自選一週主題的兩篇指定閱讀,結合課堂講述內容和討論,撰寫一篇閱讀討論作業。內容包括你對這個主題的認識、觀察和想法,並盡可能進一步提出自己的問題來。字數以2500字為限。 
4. 
平時成績 
10% 
平時出缺席,課堂表現。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作業繳交方式
考試形式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